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,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手术会对产妇身体造成一定创伤,术后的康复护理和科学饮食对于产妇身体恢复、预防并发症以及促进乳汁分泌至关重要。
1. 生命体征监测:术后需密切关注产妇生命体征,包括体温、心率、呼吸和血压。一般每30分钟至1小时测量一次,直至平稳。术后短时间内,由于手术应激,产妇体温可能略有升高,但通常不超过38℃,若体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,需警惕感染可能。心率加快可能提示血容量不足或疼痛刺激;呼吸异常则可能与麻醉后反应、肺部并发症等有关;血压波动需关注是否存在术后出血或其他心血管问题。通过严密监测,能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2. 伤口护理: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是关键。术后伤口会覆盖敷料,医护人员会定期更换,观察伤口有无渗血、渗液、红肿及裂开等情况。嘱咐产妇避免剧烈活动,防止牵扯伤口。若伤口出现疼痛加剧、异味或异常分泌物,应及时告知医生。此外,在伤口愈合过程中,可能会有瘙痒感,提醒产妇不要搔抓,以免引发感染,影响愈合。
3. 恶露观察:产后经阴道排出的含有血液、坏死蜕膜等的组织即为恶露。正常恶露有血腥味,但无臭味,持续4 - 6周,总量为250 - 500ml。术后需密切观察恶露的量、颜色及气味。若恶露量增多、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并有臭味,多提示子宫复旧不全或宫腔内残留部分胎盘、胎膜或合并感染。准确记录恶露情况,有助于及时发现产后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。
4. 尿管护理:剖宫产术中一般会留置尿管,术后24 - 48小时视情况拔除。留置期间,要确保尿管通畅,避免扭曲、受压,观察尿液的颜色、量及性状。保持尿道口清洁,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及外阴2 - 3次,防止泌尿系统感染。拔除尿管后,鼓励产妇尽早自主排尿,若排尿困难,可采用听流水声、热敷下腹部等方法诱导排尿。
5. 活动指导:术后鼓励产妇尽早活动,这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、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增强机体抵抗力。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,活动四肢;24小时后可尝试坐起,在床边活动;根据身体恢复情况,逐渐增加活动量,如室内行走等。但要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,防止伤口裂开或影响身体恢复。
6. 心理护理:剖宫产术后产妇身体虚弱,加之角色转变带来的压力,容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产妇沟通,了解其心理状态,给予关心和支持。MK体育平台向产妇讲解术后恢复过程及注意事项,让其对身体恢复有正确认知,减轻焦虑。鼓励家属多陪伴产妇,给予情感关怀,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。
1. 术后初期(1 - 2天):术后6小时内禁食禁水,待肠道蠕动恢复,肛门排气后,可进食少量流食,如米汤、面汤等,但应避免食用牛奶、豆浆等易产气食物,以防腹胀。术后第一天,可逐渐增加食量,仍以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如小米粥、软面条等。这一阶段饮食目的是让肠道适应,补充水分和少量能量。
2. 恢复中期(3 - 7天):此时产妇胃肠功能逐渐恢复,饮食可过渡到半流食,如鸡蛋羹、馄饨、蔬菜粥等。增加蛋白质摄入,可食用鱼肉、鸡肉、瘦肉等,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。同时,多吃新鲜蔬菜,如菠菜、西兰花等,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预防便秘。但要注意烹饪方式,避免油腻、辛辣,以蒸煮为宜。
3. 恢复后期(7天以后):随着身体进一步恢复,饮食可逐渐多样化。保证充足蛋白质供应,可增加豆制品、奶制品摄入;多吃富含钙、铁的食物,如动物肝脏、黑芝麻等,预防产后缺钙、贫血。对于母乳喂养的产妇,可适当食用促进乳汁分泌的食物,如猪蹄汤、鲫鱼汤、丝瓜等。但要注意饮食均衡,避免过度进补,以免体重过度增加。
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康复护理和饮食调整是一个系统过程,需要医护人员、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和配合。通过科学的康复护理和合理饮食,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身体机能,顺利度过产褥期,保障母婴健康。MK体育平台(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杨慧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