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,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及遭受高能量创伤的人群。这种骨折不仅影响上肢的正常功能,还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困扰。了解肱骨近端骨折的相关知识,从准确诊断到科学康复,对于患者恢复健康、回归正常生活至关重要。
肱骨近端是上肢与肩部连接的关键部位,由肱骨头、大结节、小结节和外科颈组成。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肩关节,是上肢活动的重要枢纽;大结节和小结节分别是冈上肌、冈下肌、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等肌肉的附着点,这些肌肉对于肩关节的运动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;外科颈则是肱骨较细的部位,相对薄弱,容易发生骨折。
1.间接暴力:这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见的原因。例如,跌倒时手部或肘部着地,暴力通过上肢传导至肱骨近端,导致骨折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骨质较为疏松,轻微的外力就可能引发骨折。
2.直接暴力:肩部受到直接的撞击,如车祸、高处坠落时肩部着地等,强大的外力直接作用于肱骨近端,也会造成骨折。
1.疼痛: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,尤其是在移动上肢或按压时,疼痛会明显加剧。疼痛还可能放射至整个肩部和上肢。
2.肿胀:骨折处周围组织会迅速出现肿胀,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和炎症反应引起的。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。
3.活动受限:患者上肢的活动能力会受到极大限制,难以进行外展、内收、前屈、后伸等正常的肩部运动,严重时甚至无法抬起上肢。
1.X线检查:这是诊断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法。通过正位、侧位和腋位的X线片,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、类型(如裂缝骨折、嵌插骨折、粉碎性骨折等)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,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。
2.CT扫描:对于一些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,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,X线检查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显示骨折情况。此时,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三维图像信息,帮助医生更精确地了解骨折的细节,评估骨折块的移位和关节面的损伤程度,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计划。
3.MRI检查:在怀疑合并肩袖损伤、神经损伤或软组织损伤时,MRI检查具有重要价值。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肩部的肌肉、肌腱、神经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情况,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损伤,为综合治疗提供全面信息。
1.适用情况:对于一些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,如裂缝骨折、嵌插稳定的骨折,通常采用保守治疗。
2.治疗方法: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外固定。手法复位是在局部麻醉下,医生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位置;外固定则使用石膏绷带、夹板或支具等,将上肢固定在特定位置,保持骨折端的稳定,促进骨折愈合。在固定期间,患者需要定期复查X线,观察骨折愈合情况。
1.适用情况:对于移位明显、粉碎性骨折、涉及关节面的骨折以及合并血管、神经损伤的骨折,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。
(1)切开复位内固定术: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,直视下将骨折端复位,然后使用钢板、螺钉、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械将骨折端固定在一起,以维持骨折的稳定性,促进骨折愈合。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肱骨近端骨折。
(2)人工肱骨头置换术: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、肱骨头严重压缩或坏死,无法进行内固定的患者,可考虑人工肱骨头置换术。该手术是将受损的肱骨头切除,植入人工肱骨头,以恢复肩关节的功能。
2.训练内容:在固定期间,患者可以进行握拳、伸指、MK体育官方网站腕关节屈伸等活动,以促进血液循环,减轻肿胀。同时,进行未固定关节(如肘关节、腕关节)的主动活动,保持其灵活性。
2.训练内容:在医生的指导下,开始进行肩关节的被动活动,如前屈、外展、内旋、外旋等,活动范围应逐渐增加,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。同时,进行三角肌、肱二头肌等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,增强肌肉力量。
2.训练内容:逐渐增加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,如爬墙练习、拉滑轮练习等,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。进行抗阻训练,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肩部肌肉的力量训练,提高肌肉的耐力和力量。此外,还应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,如穿衣、梳头、洗脸等,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。
1.遵循医嘱:康复训练必须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,严格按照康复计划执行,避免自行盲目训练,以免影响骨折愈合或造成二次损伤。
2.循序渐进: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,从简单到复杂,从低强度到高强度,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。在训练过程中,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,如出现疼痛、肿胀加剧等异常情况,应及时停止训练,并告知医生。
3.定期复查:在康复过程中,患者需要定期复查X线,了解骨折愈合情况。根据骨折愈合的进度,医生会调整康复计划,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,从准确的诊断、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,到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,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。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,树立信心,坚持康复训练,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的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。同时,医护人员也应不断提高诊疗水平,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。(虞城县人民医院骨二科 种建超)